“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座谈会”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案例(一)

2012-07-18 07:55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探索

高江涛
高江涛

2010年4月,经北京市教委批准,人大附中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项目,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培养能推动世界、人类进步的人,培养各个领域内的领导人物、领袖人物。他们希望探索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科研院所一条龙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他们关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探索在全国起着带头作用。

上海中学“以‘聚焦志趣、激发潜能’为导向的创新人才早期培育新路”

该校认为:现有教育体制没有注意到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创新潜能是不同的,关键是要发现哪些学生在哪些领域有更强的创新潜能,并助其激发。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的面上培育是重要的,但只有在其聚焦的兴趣领域、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的培育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据此以聚焦志趣、激发潜能为导向,建设开发课程形成课程图谱建立了重立志的资优生德育,重激趣的学习领域课程图谱,重挖潜的优势潜能开发课程图谱,并与上海交通大学等15所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实质性合作,建立了强化和一般两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南京市金陵中学的创新人才培养

以研究性学习为载体,借助研究性学习将创新教育植根于教育、教学中。建立了高三直接保送高校的实验班即高三教改实验班,打通拔尖学生升学通道,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充分利用在宁高校、研究所较多的优势,与南大、东大、南理工、南航大等高校长期合作建立“金陵中学科技创新基地”。建立南京大学·金陵中学“准博士培养站”。东南大学和金陵中学联手打造的“未来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

南京大学“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通过大类招生,经过三个培养阶段,形成三条发展路径,培养各行各业未来领军人物和拔尖创新人才。改革体现出“四个融通”的特点,即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

姚期智
姚期智

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期智班,简称姚班)

2005年创办,以“领跑国际拔尖创新计算机科学人才”为培养目标。目前在国际同行有影响。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未名物理学子班”

“未名物理学子班”也就是“以模块化课程和参与研究为引导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选择对物理(包括天文、大气、海洋、核物理、核技术)及其交叉学科的学术研究具有浓厚的兴趣的学生参加计划,兴趣转移者退出。培养方案着重因材施教、真正个性化培养。

苏州中学《伟长计划》

一方面,对全体学生施行有教无类,进行全员创新素质培养;另一方面,施行因材施教,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即伟长计划(钱伟长是该校校友)。该计划是与志同道合的大学和苏州中学一起合作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最早始于1985年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采取2+4+2的高中+本科+硕士的贯通培养模式,一考免三考。现在与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早稻田大学、不来梅国际大学、麦马斯特大学等已有合作。

研究会简介:

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成立于2012年,是由时任国务院参事、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联合科学家、院士、大学校长、中小学校长及幼儿园园长发起成立的国家一级学会。研究会由从事创新人才教育相关领域高等院校、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科研部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以及致力于推动创新人才教育研究的社会各界人士自愿组成,研究会现有会员单位400余个,涵盖全国各省市优秀学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