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维朝:关于深入推进“双减”工作的建议

2023-04-26 14:25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

原文请参阅《创新人才教育》2022年第2期

两会代表委员话教育

刘维朝,全国人大代表、湖南雅礼中学原校长、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过去的一年,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党和国家在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上迈出的坚定步伐,实施的有力举措;从“双减”政策到教育评价改革,再到新《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基础教育领域的每一项改革内容都指向新发展理念的贯彻、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新教育生态的重塑,都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事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事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意义十分重大。其中,作为“双一号工程”的“双减”工作,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热点话题。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就是要进一步推动“双减”工作走深走实,建构良好教育生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我们身边的教育现状正发生着可喜的改观。以湖南省为例,全省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均已建立作业管理机制,课后服务覆盖率达 100%;线上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为 100%,线下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减少 4447 家,压减率达 78.56%;1214 家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在“双减”背景下,我们欣喜地看到,教育观念也正在发生积极的转变,许多家长改变了过去让孩子拼时间、多刷题、盲目报班的行为,更加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更加关注学生全面素质提高、身心健康发展,发展素质教育更加深入人心。

一、落实“双减”需关切的问题

“双减”关乎教育所需、民心所盼,是当前一项意义重大的民生工程。围绕教育高质量发展,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深入推进“双减”工作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并着力解决以下与“双减”密切关联的几个问题。

(一)教育评价改革方面

“双减”为“小切口”,指向推动教育领域深层问题的解决;而教育评价改革是“大改革”,起到教育指挥棒作用,其意义在于促进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力破“五唯”,引领教育回归根本。“双减”和教育评价改革二者互为表里,均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齐心发力,协同推进。从一定层面来说,只有教育评价改革落地有声、措施有力,“减负”才能“减”得放心,“提质”才会“提”得有力。而现阶段,“双减”工作与教育评价改革融合力度不够,教育评价改革中,各级督查机制、多元评价体系、细化评价指标亟待完善,权威的第三方评检测机构相对短缺,整体推进相对滞后。

(二)中小学教师减负方面

“双减”政策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回归校园,各地纷纷出台课后服务、延时服务等措施。据统计,各地在时间上基本实现了“5+2”的全覆盖,即每周 5 天、每天 2 个小时,有 91.70% 的教师积极参与了课后服务工作,教师的工作量、在校工作时间及工作压力均有增加。学校是落实“双减”的主阵地,教师是落实“减负”“提质”的关键,而学校、教师要参与的各类监督检查、总结报告、信息采集、问卷调查、主题征文、进校园活动及与中小学无关的各类考务工作等仍然较多,学校、教师承担的与教育教学关系不大的社会性负担仍然较重。

(三)规范民办教育方面

学校是立德树人的主场,实施“双减”政策,进一步强化了学校育人功能,也推进了义务教育阶段办学主体的规范与调整。

2021 年,国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同时,为确保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公平性和人民性,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对“公参民”学校予以规范与调整,并增加公办义务教育学位,2022 年,湖南省公办义务教育学位占比将达 95% 以上。在义务教育阶段办学主体规范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师编制核定仍参照 2001 年标准,教师配备比例难以满足教育教学实际需求,公办教师编制有限;一些地方政府财政紧张,新建、扩建义务教育学校或向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购买学位,困难重重“;公参民”学校在公有教育资源退出后,失去公办学校品牌、管理和师资支持,办学质量面临下滑风险。

二、落实“双减”建议

(一)“双减”与教育评价改革协同

突出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着力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双减”筑基赋能。一是进一步细化教育评价改革各类标准,加强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的理论指导与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突出其科学性、导向性与操作性。二是加强各级督查力度,有力落实教育评价改革推进时间点、任务书;各级政府、学校建立教育质量年报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发展现状,扩大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与评价权。三是成立权威的第三方评价检测机构,充分发挥第三方的杠杆作用,获取“最大公约数”,实现五位一体,整体推进。

(二)“双减”与“提质”并重

“双减”不是仅仅减负,同样重要的还有“提质”。“减”是减作业、减培训;“提质”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艺术素养,另一方面是提高学生学力素养,改变“灌知识”“重记忆”的传统教学形式,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双减”与“提质”并重,我们要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过程中推进提质,并强化课堂中的提质;要建立高质量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在微观上下功夫;要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后服务双循环,构建相互促进的全面发展新格局。

(三)“双减”与中小学教师减负兼顾

在深入推进“双减”工作的同时,要着力减轻教师过重负担。

一是严格落实中央、教育部文件精神,加强督导落实,减少非教学性工作任务,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留给教师,加强“双减”“双新”背景下的学习与培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与课后服务水平。二是优化教师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绩效工资、课后服务方案,加大激励力度,实施弹性上下班制度,关爱教师成长与发展。三是选聘校外人员(含离退休教师、具备教师资格的优秀教师、社会专业人士等)参与课后服务工作,进一步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减轻教师过重负担。

(四)“双减”与规范民办教育统一

“双减”成效与规范民办教育密切相关,“双减”深入推进,需要尽快补齐民办教育这一短板。一是增加专项资金投入,支持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按质按量完成购买义务教育学校学位、新建及扩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实现部分民办学校转公办等工作,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二是加强教学质量监管,“公参民”学校在公有资源退出后,多措施保障“公参民”学校调整后的平稳过渡,促进其在“变革”中、“双减” 中不减质量。三是优化教师编制,确保公办义务教育师资配备。一方面,加大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及跨区域调整力度,实现省级统筹、市域调剂、以县为主,动态调配;另一方面,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进一步优化师生比例,推进教师编制配备与购买工勤服务相互结合。我们要多措并举,规范民办教育,补齐教育短板,不断提升“双减”成效,推进教育均衡高质量发展。

研究会简介:

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成立于2012年,是由时任国务院参事、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联合科学家、院士、大学校长、中小学校长及幼儿园园长发起成立的国家一级学会。研究会由从事创新人才教育相关领域高等院校、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科研部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以及致力于推动创新人才教育研究的社会各界人士自愿组成,研究会现有会员单位400余个,涵盖全国各省市优秀学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