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给问题学生一个健康成长的支点

2023-05-24 14:51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

陈华,人大附中心理教研与咨询中心主任,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都会有这样一些学生,他们的学习存在困难,也存在一些道德和行为问题,虽然是少数,却牵扯了老师大量的精力,也给别的同学造成困扰。面对这些问题学生,老师应该怎么办?学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问题学生的情况都各不相同,没有一个标准的解决办法。本文将从具体的案例着手,通过案例的说明来给予老师们一些启发。这些案例有一定的代表性,来自于多年来所咨询的个案(出于保密原则,案例均隐去真实姓名,且有所修改)。

有人说,教师是阳光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有好的学习成绩、健康的身体和心灵,有一个美好的前途,将来在社会上做一个有价值的人。然而,总是有这么一些学生,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未成年人,他们自身的心智还远未成熟,非常需要得到外界的帮助、理解和支持,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次小小的帮助,都有可能使他们走出阴影;反之,也可能将他们进一步推向痛苦和失败当中。

一、三类问题学生

我将问题学生按照导向的不同,分为三类。

第一类,结果导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双差生”,他们的学习成绩差、品德行为也差。对学习没有兴趣,还经常调皮捣蛋,这是最让老师头疼的一类学生。我们说,在一个群体当中,个人能力和水平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无论是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还是学业成绩方面,必然存在优劣和高低之分,所以说问题学生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客观性和普遍性。再好的班级,也会有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处于落后的学生,必然会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在这里存在一个标准的问题。是不是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一定是问题学生呢?显然不是的。

先举一个双差生的典型案例。这个学生是初二的一名男生(根据调查和研究结果,初二阶段是学生心理问题爆发的高峰期)。该生考试成绩总是倒数几名,而且经常和同学产生摩擦。当冲突发生的时候,他常常控制不住自己,以武力的方式来解决争端,给自己和对方的身体和情感都造成伤害。他的父母经常被叫到学校,接受批评教育。每次打完架以后,该生都不承认错在自己,总是认为是对方先挑衅,他才还击的,班主任和德育处的老师都对他有点束手无策。在又一次的打架当中,他拿出了身上随身携带的小刀,但只是作为威胁,并未真的刺向对方。家长感到问题越来越严重,主动找到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这是一个有典型暴力倾向的学生,情绪失控,已经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我将在下面对这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

第二类,现象导向。这类学生,也许不一定成绩差,或者有什么明显的品德或行为问题,但在性格方面却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比如抑郁、孤僻,与父母、同学、老师之间缺乏交流,又比如情绪情感波动剧烈,经常处于焦虑、茫然状态,对生活失去热情。这样的学生,存在潜在的严重问题,如果不加以注意,很有可能发展到心理非常不健康的状态,即使成绩优异、将来考上好的大学,也有可能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大学生中的自杀和他杀行为,有很多都是在中学时期就埋下隐患的。

我曾经遇到这么一个案例,一个高三的女生,成绩不错,家庭条件也很好,但是性格相当孤僻,在学校不与其它同学说话,课间休息的时候也从不与同学玩耍,总是不停地看书、学习。临近高考,该生出现了严重的焦虑和不安,晚上失眠,并伴有出虚汗、心悸、腹泻等身体症状,逐渐发展到不敢到学校上学的程度。在统练中,只要成绩稍有下降,就会号啕大哭。她的母亲对女儿的情况非常着急,前往心理咨询室咨询。同样的,我会在下面对这个案例详细分析。

第三类,成因导向。这类学生的家庭环境、个人气质、成长经历等各个方面存在非常态因素,比如父母离异、家庭不和,智力有缺陷或障碍,天生的抑郁型、躁狂型人格等,这些因素一旦与现实生活中的挫折、困难等结合,就极有可能引发严重的问题。作为老师,关注这一类学生,将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也许是帮助问题学生最有效的一个方法和途径。

有这样一个男生,已经上高一了,但身高还不到1.5米。他的成绩很不稳定,时好时坏,喜欢和女同学交往,但经常掌握不好分寸,和女生有搂搂抱抱、拍拍打打的行为,老师把他的行为视为流氓行为,命令他与女生保持物理距离,但他做不到,还是时不常地出问题。其他男生经常欺负他、嘲笑他。该生非常郁闷,晚上长期失眠,上床后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入睡,多次向父母表达了想死的愿望。这是一个典型的因为身体缺陷而导致的心理问题,并引发了行为问题。

以上三类问题学生,从根本上来说,其问题有很大部分都是心理问题。所谓健康,是指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地结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比生理的健康更为重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这样一个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相对的,一点心理问题都没有的人是不存在的。人这一生,或多或少都会经历心理的低潮期,关键是看这样的心理问题是否维持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并影响到个体的生活。心理健康指的是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状态,而不能只看一时性的偶尔现象,便断定心理不健康。一般来说,要达到心理健康,一是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二是要有满意的心境,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没有心理障碍;三是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问题学生的一大特点就是人际关系紧张、不和谐,和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都处于僵持状态;四是要有良好的个性,统一的人格;五是有适度的情绪,充分的理智。

问题学生尽管在心理健康的5个标准方面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在满意的心境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对自己不满意,对他人不满意,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不满意,甚至抱着敌对的心态,这也必然导致他们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和紧张。于是,问题学生很容易偏离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与那些让他们满意、满意他们的人和团体进行接触,做一些能让他们感到自身价值的不恰当的事情和行为,而这些人、这些事情、这些行为却经常为我们的主流社会所不能容忍,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二、问题学生的三种心态

总的来说,问题学生一般存在以下三种心态:

1.自卑心理

问题学生或因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处于落后位置、或曾犯过错误受到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抱怨、家长的训斥,或因身心的缺陷而自我贬低。他们在班里,在家里总感到抬不起头,觉得自己老是不如别人,心里失去平衡、心态消极,在学习、处事方面不能放开,造成学习效率低。自己的行为、学习成绩得不到认可和重视,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受到挫伤。为了寻找心理满足,达到暂时的心理平衡,他们就设法在另一方面表现自己。我们常常看到,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学习没有兴趣效率低,经常听课精力不集中,不能进入状态,在课堂上精神萎靡,神情呆滞。但是他们对偶像、歌星、球星、电子游戏、手机信息、刺激性的活动等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经常关注与谈论,以此来体现自我的价值和存在,求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

案例3中的矮个子男生,身高过低给该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有些个子高的男生常常欺负他,使他转而向女生寻求安慰。在和女生交往的过程中,他感到自己受到尊重,为了维持和女生之间的友谊,他经常会表现出不恰当的亲昵行为,比如搂抱、互相拍打等。有一次,他被一个男生告发,说他扑向一个女生,教师对他进行了惩罚,并把他调了班。他非常委屈,说不是他扑向那个女生,而是那个男生把他推过去的,他只是不小心碰到了女生的胸部。

这个孩子,从心理和行为机制上来说,是产生了退行,他拒绝长大,虽然已经是个高中生,但其行为方式还停留在小学生的阶段。晚上睡觉特别闹,要父母哄着才能入睡,当父母不注意他时,他就会在床上翻来覆去,甚至会自己打自己、撞墙。所有这些表现,都是他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怀和爱的反映。他渴望友谊,但从男生那里得不到,认为别人都瞧不起他。强烈的自卑感折磨着他,他将所有的挫折都归因于自己长不高,觉得学习再好也没有用,照样会被别人瞧不起,同时也不具备正确的与人交友的能力和行为习惯。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他逐渐敞开了心扉,将内心的苦闷叙述出来。咨询师通过调整他的认知,使他正视自己身高的现实,认识到通过好好学习,提高自身的实力,才可能真正得到同学和老师的尊重,并交给他正确的行为方式,使他逐步改变不良的交友、睡眠和学习习惯。在经过10几次的咨询之后,该生的成绩日渐提升,和班上的几个男生建立了友谊,自信和自尊回到了他的身上,老师也开始表扬他,他的生活中有了笑声和快乐。

案例2中的女生,从表面看来各方面的条件都不错,有一对事业成功的父母,自己的成绩也不错,还是学校合唱团的成员。但深入了解后就发现,她处在一个各成员都很优秀的家族,她的表哥、表姐都非常优秀,和他们相比,她好像什么都不行,她觉得自己给父母丢脸;而她所在的中学也是非常好的学校,竞争压力非常大,在原来的学校,她轻轻松松就可以名列前茅,而进入高中后,即使非常努力,她也只能勉强维持一个中上的成绩,她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力不如别人;她的父母希望她考上北大、清华,而以她的成绩,要实现这个目标很难。要高考了,她的心理压力到达了极限,几近崩溃。而她的母亲却给与了她不正确的暗示,经常忧虑地对她说:“你看看你的心理素质,太差了,一个高考你都承受不了,将来社会上竞争那么激烈,你怎么办呢?”致使她从担忧自己的成绩到担忧自己的素质和人格力量,更加不自信。

另一方面,学校的老师则给与了她更大的压力,老师说:“高考,拼的就是1分两分的事,少1分,你就被一大堆人压在了下面。考不上好大学,你们这辈子就完了。”于是,她一点也不敢松懈,只要一休息,她就马上恐惧地想:哎呀,其他同学现在都在努力呢,我又落后了。

如此循环往复,睡眠不足,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这又反过来加重了她的心理负担。心理的负担转化成了身体的不良反应,她在潜意识中使用了防御机制,以身体的不适来解释学习成绩的下降,求得心理的平衡。

在咨询中,该生认识到,她的父母并不是她想象的那样只有她考上北大清华才开心,而是真心希望她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快乐的心态,而老师那么说,也只不过是老师本身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把这种压力转移到了学生身上而已。同时,给与她很多学习和放松方法的指导。后来,该生降低了对自己的目标,顺利地完成了高考,进入了一所重点大学,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平稳地经受住了人生中第一次最大的考验。

需要强调的是,面对中考、高考这样的时刻,学生本身已经有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现在的孩子,很小就明白社会竞争的激烈和残酷,大多数孩子自己对学习的要求就很高,如果老师和家长再不恰当地给他们加压,会使有些学生要么放弃学习、厌恶学习,要么拼命学习、自我怀疑,形成心理障碍,不能正确地对待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关系。我们的老师,面对考试的压力,自身的压力也很大,但如果我们成人都做不到正确对待这种压力,又如何能要求我们的孩子去积极正确地对待呢?学习成绩好当然很好,可总有成绩差的学生,总有考不上大学的孩子,这时,作为老师,是进一步加剧他们的心理负担,还是从别的方面寻找他们的优点,使他们相信自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很值得每个老师思考。

2.戒备心理

问题学生由于多次的失败,屡遭挫折,有时做了好事、学习成绩有了进步,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和表扬,他们就感到老师不关心自己,认为自己在班里是多余的人。一旦出现差错,又极其容易受到批评、训斥。他们感到表扬、奖励没有自己的份,只有挨批受罚才是自己唯一的专利。不管自己怎样努力和上进也是枉然。所以对老师经常处于猜疑、怨恨的紧张状态。老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越是成绩好的学生,越喜欢和老师说话、交流,而越是成绩差、有问题的学生,越是对老师敬而远之。他们与老师之间形成了一道鸿沟,从心眼里听不进、也不想听老师正确的教育,整天躲躲藏藏,有意回避躲闪老师,或者把老师的话当耳边风,当作没听见,或者当面答应得很好,过后却还是老样子。

3.逆反心理

教育者对问题学生靠权威压服,或靠体罚、变相体罚等,都会造成学生的畏惧、恐慌和防卫等不正常心态的形成,诱发学生形成反权威、反说教的逆反心理。他们对老师的教育产生怀疑,对正确的管教产生抵触,对班集体冷漠,与老师感情疏远,甚至产生对抗和敌意。老师要求做的事,他们偏偏不做,即使强迫做了也做不好,而老师要求不做的,他们反而积极去做。

案例1中的男生,因为经常打架,被老师认为是刺儿头,只要一出事,往往不问青红皂白就先批评他。经过心理咨询后,该生有一段时间一度非常克制,没有出现过打架事件。有一天,他母亲又把她带到了心理咨询室,说他又和同学打架了。仔细一询问,原来事出有因。他所在班的班主任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定,不许学生在教室里吃东西,这本身没有什么,但吃东西的处罚方式却很有创意:如果发现学生吃东西,就要惩罚这个学生买同样的东西来给全班同学吃,一人一份。该生被老师发现其书包里有豌豆脆,而且只剩半包了,老师认定他是在上课时偷吃,于是罚他给全班同学一人买一包。而他却说自己不是上课时吃的,是在外边吃剩了放在书包里的,老师不相信,依然固执己见地要惩罚他。回家后,他只好告诉父母这件事情,因为几十包豌豆脆是需要一百多块钱的,他必须向父母要钱。他父亲问也没问,就把他打了一顿,但父亲也去超市买了豌豆脆,让他第二天带到学校去。他对父亲说:“好,你打我,我明天去打别人。这事本来就不是我的错。”

第二天,他还是把豌豆脆带到了学校,分给了全班同学,但他的心里憋着一股气。这时,一个男同学来逗他,说他是个好吃鬼(这个男生比较胖),他忍耐了一下,但没忍住,抓起板凳就要往这个学生的头上砸去,被其他同学拦住了,惊动了老师。老师来了后,又是一顿训斥。他更加生气,用足了力气继续要打那个同学,直到来了一个男老师才把他拉住。他拒绝认错,拒绝和老师说话,认为老师始终偏心眼,不相信他的话,说了也白说。事实上,这个班主任平时确实经常批评他,无论他做什么都不会肯定他,而只要有一点点问题就会训斥他,他对老师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这时,光靠心理辅导是很难解决他的问题的,必须取得老师和家长的配合才行。

他暴力倾向的来源是在他的父亲。从他上幼儿园起,他的父亲就经常打他,只要他和同学有争执,他的父亲从来不问原因,当着别人的面就会扇他的耳光。从他父亲那里,他学会的只有暴力解决一种方式。他没有安全感,觉得谁也保护不了他,他只能靠拳头来解决问题。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他的父亲开始接受心理辅导,并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抛弃了“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和儿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而班主任老师也开始发现这个学生善良的一面,有机会就给与他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帮助这样的学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他们会出现反复,不可能一下子就改掉原有的行为习惯。这时,老师的鼓励就至关重要。只要发现他的一点点进步,比如,他又和别人起了争端,但只是轻轻地碰了碰,老师就应该鼓励他说:“你这次的表现很好,很克制自己。”那么,他就会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就会在下一次遇到问题时更加克制自己。当他和老师之间达成了信任关系时,他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会听得进老师的教育,而不会继续保持戒备和逆反的心理。

三、对问题学生的帮助之道

那么,面对问题学生,我们的老师可以采取什么样的具体对策呢?

既然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关注,解决心理问题是帮助问题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那么,首先,我们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都应该学习、掌握并运用心理学知识。

1.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沟通和交流是帮助问题学生的前提。老师首先必须了解问题学生的问题出在哪里,这就需要让学生把心里话告诉老师。然而,遗憾的是,根据一项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在遇到困难和心理烦闷时先和父母讲的占30%,先和老师讲的仅占3.3%,和谁也不说的达到29.7%。3.3%,这个比例实在是太低了。是我们的老师不愿意听学生说话吗?不是。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也许,是因为老师们没有掌握倾听的技巧,老师,应该学会倾听,而不是在学生刚一开口时就给与断然的是非判断、并马上开始说教,那样,只会把学生吓跑,什么话也不敢说了。

问题学生习惯了对老师采取封闭的、躲闪的态度,需要老师更加地小心和耐心,稍不注意就会让问题学生原本敞开的心扉再次关闭。比如学习上很困难的孩子,可能给老师留下的印象就是不认真学习,而这可能也是事实,可有的时候,他们是因为在某方面遇到了难题。老师不能先入为主地把他们的问题都归结为学习态度的问题,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给以他们实实在在的帮助。有这样一个女生,成绩还算过得去,可是每次抽她背诵课文,她没有一次能顺利背完的,语文老师想当然地认为这个学生就是回家没有温习课文,所以背不出来。越这样吧,老师还越要经常抽她背,她也依然不能很好地背诵,而且背得越来越差,有时一个字也背不出来。老师非常生气,认为她对背诵课文根本不重视。直到有一次,老师发现,这个女生可以一字不漏地把课文全部默写下来,却没法在全班同学面前背出来。他问这个女生说:“你这是怎么回事呢?”女生一下就哭了。原来,她有心理障碍,一站起来背课文就紧张,脑子里就一片空白。其实,她每天晚上回家都会读课文、背课文,在家里背得已经滚瓜烂熟了,可一到课堂上就不行。如果这个老师在一开始不做判断,而是去询问和倾听的话,这个女生的问题会很容易就得到解决。

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敏感的心灵,要敏锐地发现学生发出的求助信号。每个人都是需要倾诉和帮助的,学生也是这样。当遇到烦恼的时候,他们总会或多或少地有所表露。有一些严重的问题,如果及早发现的话,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2.爱字当头、以诚相待

爱学生,爱问题学生,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为什么同样是成人,学生更愿意向父母倾诉而不是教师呢?说到底,父母在孩子的心中,不管有多不好,总是爱他们的,而老师给他们的感觉就不一定是这样了。尤其是问题学生,老师很容易把他们视作一个麻烦,对他们更多的是指责和批评,要从内心深处去爱这些有问题的学生,实际上很难。老师处理问题学生的水平是一个问题,对待他们的态度又是另一个问题。不耐烦的情绪,有时甚至是厌恶的,觉得学生无药可救的心理,是很容易在和问题学生接触中产生的。

前面将问题学生按照结果导向、现象导向和成因导向分成了三类,假如以结果导向的话,就很难做到爱问题学生,而如果以成因导向的话,我们就会发现,问题学生往往是家庭环境、自身身心缺陷的受害者。而一旦了解了问题学生问题形成的原因,我们也就很容易产生恻隐之心,对他们产生怜爱之意,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们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

3.发现闪光、激励学生

我们要记住这样一个事实,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一无是处的。再有问题的学生,他们的身上也总是会有闪光的东西。作为老师,去发现这些闪光点,从闪光点进行突破,使问题学生一点一点地建立自信,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却很容易发现这样的事实,对于好学生,有了缺点老师也能容忍,觉得瑕不掩瑜;而对于问题学生,即使发现了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我们也会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害怕给与他们机会。殊不知,问题学生是更需要得到表扬和鼓励的。

一个高二的男生,因为平时经常惹事生非而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斥责。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社会上的一些闲散人士,在那里,他被称赞为“有本事”、“讲义气”,他感受到自己在那群人里是非常有面子、有价值的人。于是,他从刚开始偶尔和这些人交往,逐渐发展到天天呆在一起,夜不归家,在酒吧里泡吧、在歌厅里唱歌,如果继续发展下去,非常危险。有一次,学校搞活动,班主任听说他会表演小品,就让他出一个节目。这个孩子特别兴奋,组织了几个学生,认认真真地排练,表演时很成功,全班同学都为他鼓掌,班主任也称赞他为班集体争了光。自此,这个学生在班上的表现越来越好,逐渐脱离了社会上的团体,步入了正轨。

因为问题学生相对于普通学生、尤其是优秀学生来说,所得到的表扬很少,一旦得到表扬,就会很珍视。但这并不是说,表扬就一定有用,这样的表扬必须是真实的、是他需要的,否则,泛泛的表扬什么作用也起不到。虚假的、没有针对性的表扬不但起不到激励的作用,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4.提供心理辅导。

首先,从初中开始,我们就应该逐步开设心理学课程,让学生了解成长过程的心理发展规律,了解心理的特点,比如记忆的规律、有意注意的特点,情绪情感的特征,青春期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特点,智商的构成和发展规律,等等。了解了这些,学生就能够对自己的心理有了控制力,遇到心理出现异常情况时,不慌张、不紧张,按照心理规律来解决和对待。

其次,学校应该开展个别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这需要由专职的、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来担任,如果暂时没有这样的人才,也应该从现有的教师中挑选出对心理学有兴趣、也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老师,让他们接受一定的短期培训后担任此项辅导工作。

非常重要的是,对问题学生,教师特别需要和他们的父母建立较为密切的联系。“孩子的问题100%有家长的问题”,这句话说的虽然有点绝对,但有其科学依据。孩子的气质、智力等遗传自父母,而最初几年在家庭的生活,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对一个人今后的情绪和情感特征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无论从先天、还是后天来说,怎么强调父母对孩子的重要性都不为过。老师了解问题学生的家庭构成,帮助家长改变在与孩子交流过程中的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沟通方式,有时甚至要帮助家长改变自身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这对问题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总结一下,面对问题学生,我们应该:

1、问题学生更需要关爱,教师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足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

2、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亟待关注,不要简单地将行为问题归结为道德问题。

3、深入分析问题学生的心理成因,对症下药,帮助他们走出自卑、戒备、逆反的心理,健康成长。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除父母外的最重要成人,应该、也能够给问题学生一个健康成长的支点!

本文由陈华主任本人供稿

研究会简介:

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成立于2012年,是由时任国务院参事、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联合科学家、院士、大学校长、中小学校长及幼儿园园长发起成立的国家一级学会。研究会由从事创新人才教育相关领域高等院校、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科研部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以及致力于推动创新人才教育研究的社会各界人士自愿组成,研究会现有会员单位400余个,涵盖全国各省市优秀学校……详细>>